作者:吴宇进、许令帅、刘晶蕊、张梦雨、汪雨晴
指导老师:熊辉、胡文彬、杜文强
单位名称:雷竞技主页文化与传媒学院
摘要:霍山黄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茶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得到传承和保护。为了探寻霍山黄茶文化、挖掘茶俗与茶史、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雷竞技主页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熊辉、胡文彬、杜文强带领“听茶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9人,走进六安市霍山县黄茶核心产区大化坪镇,邀请专家开展座谈会,邀请茶企负责人进行访谈,并前往茶园实地考察。实践团在此次活动中充分了解了霍山黄茶的历史和文化。霍山黄茶手工制作工艺和生产茶的周边配套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民间的茶俗与神话故事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正走出一条“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绪论
(一)实践活动背景
1.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大化坪镇原名插花坪,相传古时一外地农民带原籍的花插在这块草坪上,开垦定居,人们称此处为插花坪,后以谐音改为大化坪而得名。大化坪地处佛子岭水库上游,位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脚下,是中国名茶“霍山黄芽”的原产地,也是霍山县西南部的一座山区资源大镇。大化坪镇总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16000多亩。霍山县是中国竹子之乡,大化坪镇作为全县面积最大镇,境内毛竹面积8万余亩;山区的水电资源丰富,也被称为水电乡;因养蚕的比较多,小镇以前也被称为桑园,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美誉。但因现在种板栗的相对较多,后面则称“竹海栗园”。
2.地理环境优越,人口构成特殊
大化坪镇依山傍水,境内大部分为山地,地势略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小镇在河边上,相当于河边上冲出来的小平原。小镇户籍人口大概两万多人,目前共有13个行政村,每村大约有1000多人,主要以中年人和老人为主,其中包括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年轻群体相对较少,种族以汉族为主,少部分回族。由于山区的人非常少,又多是老人,海拔高地方的人可能七八点就睡觉了,所以小镇的傍晚十分安静,基本见不到人。
3.气候适宜,茶产业壮大
大化坪镇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季湿润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爽,冬季雨少干冷;酷热和严寒极少,冷热较为适中;当地的气候不仅适合度假避暑,也适宜茶叶的生长,这也使得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名气大,早在唐朝时期所产黄芽就被列为御用贡茶。该乡家家户户种茶,茶叶种植面积达3万亩,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茶农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需采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说的就是山区农村人采茶的场景。因为小镇地形和气候的原因,所以主要的经济作物为茶叶,药材,粮食作物则以水稻,玉米为主。镇上传统的蚕桑大村,也会通过养蚕,卖蚕茧来作为经济收入来源。
4.地方民俗文化丰富
据了解,大化坪镇的地方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在当地常举办茶文化节,婚嫁时当地人也一直有向长辈敬茶喝茶的习惯;连厢舞是大化坪镇悠久的民间文化,多数村组建连厢舞队,打连厢是全镇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在春节等重要节日时小镇会进行走村入户舞狮演出。大化坪镇整体采用徽派建筑,石桥的一侧有一个茶香书屋,达到艺术型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2017年,大化坪镇入选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此镇也被称为特色茶香小镇,全国百佳特产名镇等多个荣誉称号。
(二)实践活动意义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加学生见闻,提高实践能力。
让学生领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体会学习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应肩负起传承保护中华茶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三)实践活动目的
开展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达到以下目的:
根据大化坪镇当地的情况,确立合适的主题,真正为当地的发展做出有实际意义的帮助。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组建团队,探寻霍山黄茶文化、挖掘茶俗与茶史、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关于霍山黄茶的调研活动。
通过开展实地考察,访谈等,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调研过程
(一) 中期调研
1.霍山县各界干部应邀座谈会
霍山县农业发展中心的赵登权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茶文化发展的历史:霍山茶叶发展始于汉代,兴起于唐朝并在宋元时期逐渐繁荣。彼时的茶叶有着著名的全国十三厂,这其中就有霍山。皖西霍山是最古老的茶区,在很久之前它就有军队保护生产,完成朝廷下达的指标,也就是说,一直到清末,霍山茶叶都是具有朝廷认证的高品质的贡茶。此外,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一种斗茶文化,尤其是民间,对茶俗茶理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政府动乱,民间茶叶发展前途也飘忽不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霍山茶叶才开始慢慢重回正轨。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是霍山茶叶的相关基础建设与文化恢复。九十年代举办了第一届霍山茶文化节,当时的口号十分响亮,为“安徽三黄”,即黄山,黄芽,黄梅戏。此后,茶文化节日便一直保留了下来,每两年举办一次。2000年,大别山绿色商城建立,这是华东地区最大规模的交易中心,霍山黄芽也在此被更多人所关注。2008年,霍山茶文化节在北京举办了推介会,霍山黄芽被选为奥运五环茶之一,是1环的黄茶。2010年时与央视人民网合作举办论坛,在县城举办了开幕式,并推出歌曲《亲亲的大别山》。
而作为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的名誉主席、资深研究者的黄从升,向我们讲述了他家乡所流传的一个动人的关于茶的故事,他的家乡叫“茶园”,传说中有一只白鹭从山上掉下来被当地农民救治,白鹭休养好后便飞走了,第二年飞来了很多白鹭,叼着茶籽洒在了山上,山上长出了许多茶叶,给当地带来了收入。所以每年白鹭来的时候,老百姓都7敲锣打鼓,感恩白鹭带来茶籽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当地农民特地挖塘放鱼,供白鹭休息,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云雾峰参观采访
当日下午先是到云雾峰茶业听程老师、刘老师讲述当地的茶文化,刘老师说:“任何一种东西文化是根,文化消失,则根消失。”
他提到以前总听老人们讲起“踩篓子”的茶技与茶俗,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茶老板请人挑茶,一个大篓子30斤,两篓子一挑60斤,60斤较轻,四篓子走不了,因此需要将茶踩进篓子里,因此装篓子也叫踩篓子。随后便即刻领我们进入黄茶生产制作工作室,讲述“踩篓子”这一制茶老技艺是如何实现的。给我们展示他收藏的传统黄大茶冲泡茶具,木质茶桶上隐藏了先人们的传统智慧。制茶使用的茶叶筛子、簸箕等上编制了双喜字图案,这可能是一套专门为婚嫁准备的制茶工具,或者是一套嫁妆,透过这套生产或饮茶的物质产品,我们似乎能够想象出大化坪镇明清时代,一对新婚茶农夫妇在婚礼上给公婆、父母三奉茶的场景,也能想象出他们在次年谷雨节后忙碌炒茶、烘茶的场景,地上晾茶的簸箕、女主人刚刚筛茶用的筛子,似乎还保留着历史的余温。祭祖的时候三茶三酒。平时红白喜事时见面来人就是一杯茶,门口会有一位倒茶的人。驾崩时喝喜酒叫典茶。结婚时到女方去包的东西叫“大礼大茶”,大礼是肉,大茶是花生等。
3.金鸡山采访
7月11日上午我们特地来到霍山黄茶主要产地大化坪镇金鸡山村进行实地考察,跟随金鸡山村支书朱书记听两位陈姓老人向我们讲述神茶传说与民间茶俗,陈祖山老人向我们介绍了神茶传说:金鸡山在唐朝时得名,在皇家坟墓下面挖到三尺深之处有一块大石板,将其撬开有一对金鸡飞出,一只金鸡飞到山下,有个村民组叫落鸡湖村民组,由此得名。陈组植老人谈到金鸡传说的另一个故事。他说小时候听父辈提起过,茶农找不到好的地方开茶厂,在金鸡山寻到一处好地,开始挖,发现了一对金鸡飞出,一颗青果子掉到地上。第二年清明节时,皇室人家晚辈扫墓发现,长出了一棵小茶树,从此金鸡山的茶农们用老茶种种茶,靠茶叶生存。
随后陈祖植老人将茶文化在婚丧嫁娶上的体现向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娶媳妇时用到高档茶接待客人,大桌一摆,每个人放一个透明的茶杯,把高档的茶叶泡好。新娘给老婆婆捧茶也是这样。洞房时也要用最好的茶“洞礼茶”。作为聘礼之一,新娘子带来的嫁妆也是有茶叶、茶种、茶具、茶桶装茶等。结婚时,去女方家带的礼物叫“礼茶”,哪怕没有带茶也叫“礼茶”。在葬礼上,在灵堂时,会有三杯酒三杯茶,来人要行香,烧纸,磕头,喊一遍茶,二遍茶,三遍茶,三献香仪式,下辈要趴在地上,孝子孝孙蹲在一条边。上山出殡的时候,孝子先上前献酒献茶磕头,要上山时,按照代数磕头,再出殡,不可回头看。
4.会宾义采访
实践团次日下午又来到了会宾义茶行,叨扰一位70多岁的程兼先生。从程先生口中实践团得知大化坪早期的茶叶分两类,都是黄大茶类别,一是小火茶,包装选用十斤竹篓子,运用蒸汽制茶,乘茶叶熏蒸软和了再装篓,易保持茶形状不变。但受当时竹篓储存技术限制,这类茶不便于长久保存。第二类是老火茶,就是不经过熏蒸,直接干烘装篓,流传至今就是今天的黄大茶。程先生还还热情的向我们讲讲述如何用笋叶制成防潮设施,平铺在竹篓子四壁。
带队老师询问是否还保存有程老父亲在山东经营茶业的书信、账本等。程先生立马给我们找出一本程父在世时候的笔记本,我们一行如获至宝,程先生戴着老花镜帮我们查找程父生前作的咏茶诗。他讲父亲小时候念过私塾,我们翻看笔记本便明白了一切,程老先生的小楷书写的真是漂亮。这个日记本上写满了程老父自己的日记体诗歌。其中有一篇《七四生辰口叙》,最后的两句“教儿处世存忠厚,莫取天下不义财。” 如此纯朴的家风、家教,我想这是大化坪出好茶的内在原因,更是地地道道的茶文化。
三、调研问题及解决策略
调研问题1:创新乏力,茶旅文化特色不鲜明
调研发现,从2014年起步开始,霍山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开发程度也不高,茶商在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时忽略了茶文化的深层内涵,只是就绮丽的茶园风光打造生态旅游环境,却没有从茶文化的物质形态出发,将茶学、茶画、茶故事与茶艺表演融入到茶文化旅游之中。因此,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不鲜明, 项目缺乏创意,很少会有“回头客”。现有的一些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上,都较多的停留在游览层次,但能够让游客静心领会,参与到茶文化中并达到修身养性,可以清心的行程较少。像大化坪茶乡小镇建设、太阳乡金竹坪抱儿钟秀茶文化体验中心和霍山大峡谷黄茶体验园等大部分茶文化旅游基本还停留在体验型的阶段。究其原因,霍山茶园大多位于偏远的山区,起伏的山峦将茶园分割成一片片隔绝的区域,每一茶园都是孤立的存在并且受限于特殊的地理状况,规模大多较小,难以形成景区集聚效应。另外,茶商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缺乏系统的规划,开发商只专注于眼前的茶文化资源,而没有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旅游需求出发对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多样化设计,导致茶文化旅游产品出现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的问题。
解决策略:
1.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茶文化特色的业态与产品
霍山茶产地可以依托得天独厚的黄茶产业资源:1、茶园观光;2、茶叶采摘体验;3、茶道、茶艺学习;4、正宗的茶席体验;5、传统茶厂观光,学习茶传统的加工与制造顺序;6、住宿茶农家,特色美食品尝及制作,听茶农们讲过去的故事。
2.开发中应注重泡茶、赏茶、茶艺表演的休闲旅游价值,通过适当创新,引领论茶、品茶新风尚
让品茶的味觉享受融入视觉、听觉的立体享受,让品茶成为一种高品质、高舒适、高境界的体验,成为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可以建立霍山茶博园,以“浓缩黄茶史,展示茶风姿”为设计主题,通过历代名人的记叙、历史画面的再现、茶艺的互动表演、观黄茶360°实景山水演艺,引领游客切身体会黄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深刻的霍山茶香。
3.打造茶文化特色体验
在茶源寻根、茶俗体验、茶园度假、养生旅游等领域探索创新,打造茶旅融合景区,推出实景金鸡山神茶传说演艺、商帮住宿、黄茶博物馆研学、大化坪镇古道研学等茶旅产品。
调研问题2: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特色旅游线路
霍山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茶叶资源丰富,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开展茶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缺乏特色旅游线路是一大缺憾。霍山茶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仅限于游园采茶、茶品购物、品茶观艺等几个方面;许多茶产区举办的大小茶文化(旅游)节此起彼伏,内容呈现差异性很小,与不同地方的茶文化旅游体验大同小异,却未结合本地特色进行深度开发,导致游客对这种千篇一律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感到“审美疲劳”,无法满足于游客个性化的需求,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也难以树立。
另外,茶商们品牌意识淡薄,不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其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同时缺乏创意的营销策略。茶文化旅游结构的单一化,是霍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问题,也是目前我国茶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
解决策略:开发多种特色茶旅精品路线
1.整合茶业加工开展工业旅游。
在发展茶加工旅游时,要引导茶叶加工企业把发展茶加工旅游作为公司或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主动辅导其提升,建设“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茶特色工业旅游产品。一方面,以茶为主题的工业旅游可以借助茶企工厂建筑特色,开拓茶文创空间;另一方面,茶企的发展历程、制茶工艺等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比如打造茶文化博物馆,既能将其作为品牌传播平台,又能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2.利用茶学科普推动研学旅行
霍山茶文化蕴涵丰富,可以利用茶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开发研学产品。还可针对寒暑假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冬令营活动。通过打造茶文化研学基地,打响茶文旅品牌,推动茶产业纵深发展。
3.挖掘黄茶茶叶功效开展旅游
可以引领游客登览金鸡山,参观茶园,了解茶叶的功能,采购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茶叶种类,体味品茶情趣,并在茶区清新空气、优美的景致中修身养性。
4.建设引领新模式
同步建设大化坪中国黄茶产业园,升级数字茶园,推广茶园认领新模式;分布建设标准化厂房、毛茶交易市场、黄茶旗舰店等,完善茶博物馆、茶楼、中国黄茶研究院及相关配套设施,努力把大化坪的黄茶品牌擦得更亮。
调研问题3:茶文化传承仍面临挑战
霍山县产茶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茶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包括茶文化的历史、茶叶的种植与制作、饮茶之道等。但通过调研发现,霍山茶文化旅游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不够,传承力量较弱。调研发现,当地茶厂企业对于制茶技艺、生产茶的周边配套技艺等较忽视,大多数只重点关注茶旅融合利益所在。少数企业,如云雾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设立了非遗传习基地,尽力收存传统茶具,把传承传统制茶技艺作为突出点,科技与传统制茶工艺结合生产制作黄小茶。而通过对老人口中民间茶俗的调查,我们发现,除大化坪镇金鸡山村神茶传说等较为著名的故事,像婚葬嫁娶、生老病死等生活中的茶俗有些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实践队在参观老字号会宾义茶行时,注意到第六代老传承人程仰萱先生生前的贩茶账本,以及笔记本中完整记录下来的贩茶要讲究忠义二字的家风。这些原始纯朴的家风、家训,才是大化坪镇出好茶的内在原因,更是地地道道皖西的茶文化,需要人们更加重视对它们的挖掘和传承。
解决策略:传承文化,守住产业根源
茶文化是茶产业的根,没有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就没有茶产业的发展。而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只有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与民众“零距离”接触才能更好发展。针对霍山茶旅文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调研得出要深入挖掘霍山茶道、茶艺、茶馆、茶诗、茶歌、茶戏、茶事、茶俗、茶与宗教哲学等茶文化,赓续茶俗文脉,全力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这篇大文章。
1.可以建立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茶相关基础设施;组织创作茶文化主题文艺节目;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文化节;推动茶文化进景区、社区、校园。
2.构建文旅产品的重要空间载体“茶叶博物馆”,将挖掘到的神话传说、茶行家风等皖西地道茶文化通过博物馆展示真正呈现在大家面前
3.最后,利用数字技术,加快茶文化数字传播,将茶文化相关推广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例如“围炉煮茶”将茶文化精神与新时代潮流相结合,赋予仪式感和社交元素;网络直播茶文化专题,包含茶马古道,茶的演变史,茶的冲泡技巧,不同季节适合喝什么样的茶等;微信朋友圈每日一文,讲解茶的专业知识,组织线上品鉴会;建立茶友群,群里互动茶的分辨,茶的储存;利用VR、AR等现代数字媒体虚拟技术,还原黄茶传统制茶技艺的相关流程,再现霍山历史上的茶马古道等茶文化交流活动……这些都是利用互联网推广茶文化的积极举措。
调研问题4: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调研得知,大化坪镇作为黄茶的原产地,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黄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黄茶文化挖掘的不断深入,大化坪茶香小镇旅游将持续升温,茶文旅融合发展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但就大化坪镇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化坪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日益升温的茶文旅发展是极不相称的。首先是道路的改造滞后,尽管2022年农村公路自然村通联网路大化坪镇贺家岭路建成通车后,大化坪镇的交通状况跟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通往各村和各茶园的道路弯多路窄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其次是大化坪镇的街道过于狭窄,停车“一位难求”的情况突出,游客到镇区吃饭、购买茶叶停车不方便,这是阻碍旅游发展的“硬伤”。另外,实践队来到金鸡山茶园观光区注意到,金鸡山核心区建设仍有待完善,例如步道、凉亭、茶宿、轨道、监控,茶园抚育、新栽等。
解决策略:
1.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交通道路的修建开始,为偏远地区的茶园修建平整的道路,以便于游客出行游玩;
2.符合茶旅景区的特色基础设施全面完善,让游客时时感受到茶文化的细节与韵味;
3尽力完善茶园山区的通信设施,尽可能地将网络通信覆盖到每一区域内,使不同片区的茶园能在全域内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
4.进一步提升茶园景区的科学管理水平,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向茶旅融合项目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5.做好环境监管工作,定期、不定期地检查茶园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情况,助力茶文化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6.加大茶旅人才培养力度。依托茶校等当地科研力量,加大与国内外相关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着力培养一批既懂旅游又懂茶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7.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结合茶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当地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深化普惠金融发展,积极探索“茶叶贷”等专项信贷产品。
结语
此次茶文化暑期实践活动,茶园所强烈散发的底蕴之美使团队成员身临其境,真切实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实践队员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实践队员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实践队员纷纷表示将积极传播茶中蕴含的文化、帮助当地企业推介产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同时,团队成员从中感悟到茶旅结合将推动乡村振兴,并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加上自身所学知识展开调研。本次关于茶文化传承与茶旅融合发展的调研结果已被皖西日报与六安新闻网两家官方报道,真正做到了将所学所感带回学校和社会,传播霍山黄茶的好声音,为霍山县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接触国情、关注了解民生,而且将自身在校园中学习到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独特的实训操练与运用。此次茶文化暑期实践活动聚焦霍山县黄茶产业,通过实地调研,为霍山县茶文化传承与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更增强了大学生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甚至是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开放了成员各方面的视野与感悟,增长才干。
致谢:感谢霍山县农业发展中心主任赵登权及其他干部、云雾峰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经理刘劲堂、金鸡山村委书记朱景东、会宾义茶行负责人程兼、金鸡山茶农陈祖山、陈祖植等人在调研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严可欣,林滢莹,童话等.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类型学研究[J].特区经济,2021(12):129-134.
[2]刘冰.盱眙茶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与策略[J].福建茶叶,2022,44(03):41-43.
[3]龚苏宁.基于“超旅游”理论探究茶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J].福建茶叶,2017,39(12):108.
[4]杨晓鸣,《说古论今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5]舒玉杰,《中国茶文化古今大观》
